牙龈溃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武侠的世界看中医睿汐ghy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308激光 http://m.39.net/news/a_6291548.html

如果提及武学派别,几乎没有人会陌生;在传统中医里也有派别之分,可能很多人就难以清晰地将其划出来。传统中医里的派别之分,虽不可能有小说里的刀光剑影、快意恩仇;但随着各流派医术的精进,也使得传统中医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姿态。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笔下的六大派,各有所长、特征鲜明;如果将中医流派比作六大派,针对种种恶疾,各中医门派都有哪些绝招呢?

一、华山派——寒凉派、温阳派

华山派原为五岳剑派中势力最强的一派,但因派内两位前辈对武学理解不同,各执己见,随着二人关系的破裂,同时在派内分裂出了剑宗、气宗。

其对立的关系正可代表寒凉派、温阳派,两派虽并不像剑宗、气宗,师出同源。但同样对医术有着更高的追求,关系虽然谈不上水火不容的地步,但确实有着不同的理解,并在某些方面表现对立。

寒凉派

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完素在江湖上威望极高,乃金元四大家之一。博学多才,却不愿进入官府,享受金饭碗待遇,而是一心扑在江湖上劳苦大众的生命健康上。他认为伤寒的各处症状多于“火热”有关,十分强调“火热”之邪的危害。

主要兵刃:寒凉药物

武功秘籍: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保童秘要》、《素问药注》、《刘河间医学》等书。

功法特征:寒凉派的功法具有显著特征,掌门刘完素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大都是火热为病。他从临床出发,以火热病机大为倡说,并从表里两个方面提出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根据人的体质及热性病流行特点,总结冶疗经验,反对套用古方,力排用药燥热之偏,善用寒凉药,收效甚佳。

在寒凉派刘掌门之后,医学江湖上又出现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一瓢、王孟英一众高手,写下了诸多经典典籍,流传至今。

温阳派

又称火神派,开山鼻祖郑钦安,门派驻地成都,江湖人称“郑火神“。凭借《医理真传》扬名天下,堪称奠基之作,被称为火神派领袖。理论上推崇阳气,实战上强调温扶正气。其兵刃则善用大剂量的干姜、附子、桂枝等辛热药物。

其内功心法可以概括为五句:

1.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2.注重阳气,肾阳为本。

3.首重扶阳,善用姜附。

4.祥辩阴证,多有创见。

5.失血诸症,多属阳虚。

火神派的传承更是犹如薪火一般,郑钦安晚年才设帐收徒,其入室弟子卢铸之,以及卢铸之的儿子,民间素有“卢火神”之称。卢铸之其孙卢崇汉是当代火神派代表人,可谓一门三代,大放异彩。

其实寒凉派与温阳派并不像表面看的那样,一寒一火相互完全对立,中医的派别同气连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独立,而是相辅相成,只是因季节、地域、气候等等因素,行医施药的侧重点不同,慢慢的也就出现了流派。

二、武当派——温补派

武当派当属名门大派,扶正祛邪,行事讲究侠义之道,受到武林中人的敬仰。

其创始人张三丰更是仙风道骨,每每出场气势凛然。对于武林中事秉承公平公正,不乘人之危。武当七侠更是继承了师傅张三丰的思想,乐善好施。

而这种为人津津乐道的正派操守从某种层面上也暗合了温补派的主张。

温补派

发起人薛已,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的使用凉药和攻伐方药,而已温补为宗,并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始的为阳,既失而复难的也是为阳。

并在炼制丹药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创新炼制做左归丹、左归饮等名药。在治疗命门元阴和无阳衰弱方面有奇效。

而薛掌门的武学修为,源于受到了两个门派的启发:

一是继承李栋恒补土派的补土培元体系。

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脾胃失常的观念应用到饱食致血崩的血症中治疗,将前人功法灵活运用。

二是继承滋阴学派而来的肾与命门学说,但其思想之启源却来自王冰重注内经的按语:

大寒如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画见夜伏,夜发画止,时节时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

薛掌门的武功秘籍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记述各科临证验案内容的薛氏自己的著述,代表为《内科摘要》2卷,该书是中国第一次以内科命名学科及书名者。

第二类是经他校注和增补的著作。

第三类纯属校刊性质。

在实战中,薛掌门融汇了滋阴派的一部分学说,一方面保留滋阴补肾的原则,另一方面则加入了温补命门的方法。使得滋阴派的武功得到了优化升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表现,同时也促使温补派的进步,直至在江湖上独当一面。

三、少林寺——温病派

天下武功出少林,仅此一句话就能看住少林功夫在武林中的泰斗地位。往往武林中出现邪恶势力时,少林也总是一马当,能感化的感化,对冥顽不灵者予以痛击,以防祸乱武林。

而隐藏在多部小说中的终极高手,也是隐藏少林寺的那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扫地僧人。少林功夫给大家的感觉多是刚强有力,就连名字上也经常出现诸如金刚、附魔、罗汉等听起来就威猛的词语。像金钟罩这种少林四大神功之一的更是不必说,给人难以近身,即使近身也难以破防的无力感。而其纯正的宗教思想,更是给人以百毒不侵,妖邪莫入的感觉。

如果要以少林代表一门中医派别,当属温病派。

温病派

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吴门医派主流。明清时期达鼎盛阶段,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科技领先地位。

继明末清初吴有性著武功秘籍《瘟疫论》阐发疫病流行之特点、治疗之法当与《伤寒论》有所不同,江浙地区又相继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新理论与治疗方法。

其共同特点是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故江湖人称其为“温病学派“,其中,叶天士为代表性人物。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温病派的出现也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

明清两代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使得流行性疾病肆虐武林,当时各路的江湖高手齐力围剿,但因流行性疾病成分复杂,套路刁钻,出招不遵循常理,且杀伤面积大,使得七万八千四百余人惨遭毒手,围剿行动收效甚微。江湖人士不得不尝试研习新的功法。这为温病派的出现,创造了群众基础。

另外,由于当时江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潮湿,且平均气温要高于北方。为流行病的肆虐提供了温床,而江南地区的武林人士由于长期对阵流行病,身经百战的同时,慢慢的也找到一些应对规律。

温病派因有着极强的创新精神,在众多的流派中一枝独秀。大胆的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对于前人的错误及时予以修改,不但大大提升了实战效果,同时也填补了某些部分理论上的空白。

并创造性的提出“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遇见到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在此基础下,中医传染病学阵法得以初步的建立。

同时温病辩证论治的纲领卫气营血辩证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辩证”或“八纲辨证”的内容,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注重实战,敢于打破常规,修改行业经典的精神也深深的影响了后世中医的发展。

四、崆峒派——脾胃派

崆峒派创始人木灵子,传说是一个牧童,因遇到仙人,学到了强横的武学。之后便行侠仗义,即便到了晚年也嫉恶如仇,他的成名技,便是七伤拳。

说起七伤拳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七伤拳威力巨大,一股拳劲有七种劲力,但如果内力不足,强行修炼,便会受到反噬伤及内脏,号称“一练七伤,七者皆伤”

那么在中医的流派当中,也有专从内脏入手的派别,那便是脾胃派。

脾胃派

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又称“补土派”,李杲是金泉四大家之一,十分强调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李杲擅长治疗脾胃,时称神医。因发明“内伤”一证,后世称他为脾胃派创始人。

李掌门撰写的武功秘籍《脾胃论》:

卷上七论:为《脾胃论》的基本部分。没论均首列《内径》原文,而后说明本人观点。

卷中十二论:主要阐述了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后,对各种病症的证治原则及方法。

卷下十五论:或对卷上、卷中的重点部分进一步发挥,或对其论述不足部分进行补充。

脾胃派的攻击方式:

《内经》提出了脾胃病治疗的大原则,如”中满者,泻之于内;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土郁导之“等指出了脾病虚证宜补,实证宜泻,补用甘药,泻用苦药等,成为后世治疗脾病的立法用药原则。

《脾胃论》,是因为李掌门怕后人看不懂他的《内外伤辨惑论》才创作出来的,《脾胃论》也是脾胃派的代表作。

脾胃派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之先河,有关老年病,提出了“元气强弱,胃气为本;调理脾胃,老年当先;调其饮食,适应寒温。”的论述脾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脾胃的生命病理,以及脾胃病与祥光脏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理论体系。

五、峨眉派——滋阴派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说法不一,不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金庸先生的创作,在其小说《倚天屠龙记》中通过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的弟子俞莲舟对峨眉武术起源有一个“著名结论”。俞莲舟说:恩师与郭女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后,此后没再见过面。恩师说,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个人,那便是在襄阳城外飞石急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郭女侠走遍天下,找不到杨大侠,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眉一派。

而峨眉派在小说中也是足以和武当派、少林寺并驾齐驱的名门正派。而在小说的描写中,峨眉派武功深不可测,且全数人员皆为女子,掌门更是持有标志性的倚天剑,虽是女性,作风却雷厉风行,闻名天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善于用阴阳作为代名词。如果将男性比作阳,而女性比作阴,那么像峨眉派这种“极阴”的属性,在中医的流派里同样可以搜寻的到。

滋阴派

创始人朱丹溪,又称朱震亨,医药江湖人称“丹溪翁”也是“金源四大家”之一。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

因为他注重滋阴,所以被称为滋阴派。

使用武器:善于应用降火的药物。

武学体系: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个平衡向阴虚的方面倾斜。一个人的阴精随年龄的增长而衰竭,人至年老,疾病多由阴虚形成。

而经常进食一些热性食品、经常及长时间过量服用壮阳药物,最容易引起心血肝肾阴虚,从而引起虚火上冲。

这些上火主要表现为眼睛红赤、口腔溃烂、口臭、唇舌肿胀、咽喉不适、疼痛、牙龈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便秘、长青春痘、身体疲惫、心烦意乱、失眠等等。

武功秘籍:《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其中《格致余论》全书1卷,共收医论42篇,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颇有随笔杂记之韵味。论具体方药者,有“脾约丸论”、“石膏论”等。另外,还有其他杂论数篇。

《格致余论》撰写于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著。

朱丹溪的学说,后世褒贬不一,但大体上还是以赞赏为主。由于在某些部分,朱丹溪过分强调了“阳有余”的一面,而不谈阳也有亏损的一面。在临床上台强调“滋阴降火”。因此,未免有它的片面性,从而遭到后人的激烈反对。但总的来说,丹溪学说在国内外仍有很大的影响,在祖国医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面。

六、昆仑派——伤寒派

在武侠小说中国,昆仑派位于昆仑山,以山为名。很少在中原武林上游走,有关它的资料也知之甚少,甚至连创派祖师爷也无从可考。在昆仑派的历史中,出现过一名百年不遇的奇才,加上后来掌门的励精图治,才使得昆仑派在中原武林中威名赫赫。

在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中同样也有一名奇人,因其渊博的武学修为,深厚的内功功力,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开宗立派,并将其毕生所学,发扬光大。

伤寒派

创始人张仲景,独自撰写武功秘籍《伤寒杂病论》,问世最早,独步武林。主张疾病之传变,决定于感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和医护之当否,更符合实战对抗。后经弟子们日夜操练,为了更快的提升功力,将其中,中外感热病内容整理为《伤寒论》成为镇派武功,而另一本《金匮要略方论》,则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功法共分十层:

第一层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层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层至第六层,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层至第十层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内功心法“六经行证”

内功心法“六经行证“,也是《伤寒论》的全书纲领。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伤寒派在传统中医文化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伤寒论》中的思想以及诊疗方式,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沿用至今,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系统的辩证论治思想不仅对外感热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适用于中医临证各科。

盖棺定论——

纵观中医流派,无论是哪一种,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有完整的医疗体系,也有流传至今的经典,最终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虽然在方式方法上存在分歧,但殊途同归。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传统中医也在寻求自身的进步之道,当下的中医诊治过程中,派别一说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传统中医各派别相互学习,融汇,在疾病的诊治上,运用多种手段,治病的同时,对患者自身进行系统的调理,以达到治病救人,强身健体的目的。

倚天屠龙——经方派、时方派

据传黄蓉在襄阳城破之前曾将杨过赠与郭襄的玄铁重剑融化而铸倚天剑和屠龙刀,内藏并发奥秘与武学精要,分授次女郭襄与小儿子郭破虏,并留下“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两件兵器随便一件都足以震荡武林,而一旦集齐两件,所能产生的威力更是无法估计。

而传统中医流派的中的经方派与时方派,恰恰能能够代表这样的地位。

经方派与时方派

经方派与时方派在笔者看来最大的区别在于观念。经方派比较遵循传统,用药方面有着比较鲜明的先人特征,好的经方派中医,能够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特征是药量稍大,而药材的味数也比较少,对症下药的话,疗效显著且周期较短。

时方派是与时俱进的一派,不仅在药方上有革新,且在理念上也慢慢在变化。在治病的同时,兼顾进补,并不拘泥于某一流派的用药准则,能根据具体病症,灵活的调整药方。但因为需要顾及的内容多,在用药上,也要更繁琐,增加的药材数量的同时,也将每种药材的用量减轻。在某一些疾病的治疗上,周期也相对要长一些。

如若经方派与时方派相融合,在遵循古人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勇敢创新,重新修订典籍,加以补充,使得传统中医更容易理解,也更适应当代潮流,也许,所达成的效果必然能够像倚天剑与屠龙刀一样,“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